【编者按】实盘配资公司查询
溯三千年文明之源,寻八百载周礼之魂——写在《周朝三京朝祚长》刊发之际
周,不仅仅是青铜器上斑驳的铭文,也不仅仅是史书里泛黄的章节。它是一个奠定了华夏民族精神“底色”与社会结构“骨架”的伟大时代。当我们今天谈论“家国天下”、“敬天法祖”、“民本思想”、“礼乐文明”时,其源头活水,皆可追溯至那绵延八百载的赫赫宗周。
2024年,周原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荣膺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,再次将世界的目光引向这片文明的肇始之地。历史的回响,是时代的叩问:我们从何处来?我们的文明基因为何如此独特且坚韧?我们又将如何走向未来?
姬英明先生以宗族传承与考古实证双重维度,首度系统诠释岐周、宗周、成周三京建制背后的治理哲学——这不是简单的都城迁移史,而是华夏文明从"神权天命"向"道德人文"转型的文明范式革命,更是"礼序乾坤·乐和天地"的中华治理智慧集大成。
姬英明先生,不仅是一位历史探索者,更是一位以“华夏道统”传承为己任、毕生致力于光大华夏道德文明的践行者。他所传承的“姬氏道德经”、“冬至中华年”等文化主张,皆源于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刻体悟与重塑民族信仰的宏大愿景。本文,集中体现了作者是如何运用其独特的文化视角,来审视和解读我们文明的奠基时代。它超越了对岐京、沣镐、成周三座都邑的传统考据,而是以一种“文明战略”的高度,将其视为周人“尚德圣道”治世理念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伟大布局。文章的思想价值在于,它构建了一个“信仰中心(岐京)-政治中心(沣镐)-战略延伸(成周)”三位一体的动态历史模型,深刻揭示了周朝长达八百年国祚背后的制度韧性与文化向心力。
其文明价值则更为深远。作者通过对“三京”的解读,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特质:它是一种“道德驱动”的文明,以“德”为立国之本,以“礼”为社会秩序;它是一种“天人合一”的文明,始终将人间秩序与宇宙规律相协调;它是一种极具远见与延续性的文明,其顶层设计早已为后世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埋下了伏笔。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精妙阐释,更是对我们文化自信之源的有力证明。
作为以“弘扬中华文化,共创全球华人精神家园,促进国际间文明交流互鉴”为己任,的国际传播平台,中华网深感责任在肩。我们不仅要记录历史,更要激活历史;不仅要展示文化,更要探寻文化的精神内核。刊发此文,正是我们践行这一文化主张的体现。我们相信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,就是用当代的视野、思想的深度去重新激活其文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。
后续,我们将启动“华夏道统·文明新声”系列文化专题,并将邀请诸多对中华文明怀有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的学者大家,共同就中华文明的源起、《道德经》的智慧、黄帝文化的根源、诸子百家的思想遗产、考古天文学的系统性研究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。现在,就让我们跟随姬英明先生的笔触,穿越时空,重返那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的辉煌时代,去感受那份贯穿古今的文明力量。
撰文:藏之
周朝分为宗周和成周两个阶段,是中华道德文明的成熟期,以宗法约人主,以德礼贯天下,是中华历史上朝祚最长的朝代。周朝道德思想大成,又道裂而为百家,是中华诸子思想大爆发的时代。在外,为中华在世界上赢得礼仪之邦的美誉;在内,开创了三千年来行周礼的中华文化根基。
黄帝纪元4721年,也就是西历2024年,我在“英明说道”系列第一季与罗安宪教授的对话二十讲中,就谈到了周朝发展的三个阶段,以及与此对应的三都(京),即岐周周原(岐京)、宗周(沣京、镐京)和成周(东周洛邑)。黄帝纪元4722年,即西历2025年4月,周原考古遗址被公布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,真是机缘巧合!这是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的大事,也是我们重新回顾周朝社会治理成败的契机,更为我们打开了以“尚德圣道”思想引领人类文明升华实践的大门。
周原遗址博物馆(姬英明先生与宝鸡考古研究所辛怡华所长)
一、周朝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
回顾周朝的创立与发展,经历了三个关键时期。一是古公亶父率领周人及盟部从豳地迁到西岐,也就是周原一带,逐步发展起来。从古公亶父“率西水浒,走马来朝”,到文王之父姬历被商王封为牧,率师十三年破鬼方,又被商王封为一等候伯,旋而祭天。文王在父亲被祭后,承伯侯之爵,发奋图强,以德化民,有天下三分之二。后被囚羑里城七载,获释后封关自立,建立岐京。这是第一阶段。
第二个关键时期是文王自羑里城返回岐周,随即封闭孟津关(今函谷关),断绝与殷商的隶属关系,在岐京号令二百邦国,同时在沣河建立沣(中)京,取意“天下之中”,积极筹划剪商大计。文王归天三年之后,二儿子太子姬发一战而剪商成功,建立周朝,同时在沣(中)京对面建设镐京,正式开始了宗周时代。
第三个关键时期是成周,也就是史称的东周。但是成周的王城洛邑不是在东周时建立的,而是于成王时期,由周公姬旦负责建设的。成周(东京洛邑)是武王谋划的,武王驾崩后,周公佐政成王。适管叔、蔡叔联合商纣王之后武庚暴乱,由于成王年幼,周公带兵平“三监之乱”后,建造了西周的第三个京,也就是成周洛邑,之所以叫成周,是周成王在位时所建也。当然,历史的演变令人猝不及防。当西周传到第十二王周幽王,从太王算起已经传了十五六代时,因为周幽王的妄乱,宗周的镐京被幽王的老丈人申侯引戎狄入关而付之一炬,周幽王身死,太子不得已东迁成周,史称平王东迁,开启了东周时代。洛邑顺理成章成为了东周的王城,延续了周朝的朝祚。
二、三京的主要建设主体、功能用途和文化意义
以上简单回顾了周朝的三个关键时期以及对应的政治中心,即三座京城。最早的是岐京。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是沣镐京。东京洛邑后来在西周生死的关键时期,给平王东迁留下了腾挪空间,顺理成章成为了东周的王城。
(一)岐京
岐京,从建设主体看,是古公亶父(太王)率部从豳地出陇山后始建,被文王所继承。对应的是岐周时期,或者是先周时期,是周朝建立之前的国城,西周建立之后,作为宗庙之地一直延续使用到了西周结束。
岐京在宗周时期,是周人太庙之地,也是退休了的宗公养老、逸老的贵族封国之地。当然这里的封地都很小,最大不能过五里、中等的三里、小的在一里以下。后来没有地了,封的国就更小了。周朝王畿之外大的封邦,他们有封地,由下一代负责打理,但爵位继承者要居住在这里。周朝实行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制度,一代天子退位后,其三正公、四辅公、六卿公都要退位,除三正公、四辅公由下一代杰出子嗣继承外,六卿公要由当朝天子遴选,与新的三正公、四辅公共同组阁,辅佐天子治理天下。这些退下来的臣公是不允许住在镐京的,他们只允许回到岐京,在自己的封国里安享晚年。他们不被允许居住在镐京,是为了防止他们干涉朝政,影响新的执政团队做出政令决策,这是周朝的治理制度。正是由于这种安排,岐京也成了西周治理思想的发酵地,他们退休以后还可以在周原封地里祭拜祖先,思考为政得失,以教子孙,既能为王朝的治理贡献力量,又与王权中心保持适当距离,避免干政的危险。岐京不只是姬氏退休宗公的居住地,还是所有被周天子封国的华夏古老大宗族获封贵族宗公的居住地,包括炎黄、大禹王、尧、舜、微子等后裔有爵位的小宗封公。
岐京完整反映了宗周崛起到衰落的全过程。从缔造周朝的重要人物看,古公亶父始建,壮大家族,被当时习惯吃人的商王朝所接纳,被封为最低的外放爵位——公。太王(武王追封)励精图治,注重德行涵养,后代大儿子泰伯、二儿子仲雍、小儿子姬历等一直在这里生活,带领周人发展。当太王因天降圣人姬昌之故,欲传大位于姬昌父姬历时,泰伯、仲雍主动披发纹身,放弃继承权,到天下去教民稼穑,普及宣贯周人的德化思想。姬历承绪古公亶父的爵位后,进一步被封为牧爵,率师替商王征伐鬼方,十三年而成,被封为二等侯爵,但也因为暴露了周族战力,引起商王警惕而被活祭。之后姬昌以27岁的年龄继承侯爵之位,接受商王赐婚,才被放回西岐。姬昌经历了青年丧父及“帝乙归妹”后与姒姓联姻,晚年痛失长子伯邑考,被囚羑里城等等困厄,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岐京周原。
不仅如此,周原还在宗周建立后,担负起了太庙祭祀、抚恤宗公、宗法约人主的重要作用。这里是宗周的太庙所在地,宗周之治有三大核心,一是宗法制、二是嫡礼制、三是分封制。宗周建立之后,岐京这里是周原的兴起之地,有周人的太庙,还有退休后在这里养老的宗公贵族,这里是宗法制的主要体现。其管理者主要是宗正、宗直,宗正就是朝廷里退下来的太宰,是文王的二弟南虢家族在这里掌管和料理宗族事务,宗直就是聃公家族的历代天子之师。他们在这里负责思想、祭祀、规范退休的臣公贵族。直到宗周在周幽王时被戎狄所毁,岐京也同时被毁。
周原遗址发掘区域示意图
(二)沣京镐京——宗(西)周
接着我们说沣京镐京。沣京,应该叫中京,是天下之中的意思。沣京是文王从羑里城回来后修建的。文王是继伏羲之后到周朝时最高明的大风水师,他认为天下之中是在八水环绕的南山之下,就在当时的沣河之畔,建设沣(读中)京。文王当时看到殷商气数已尽,从羑里城回来后立即封了孟津关,断了和殷商的隶属关系。同时,为了代商之后的统治准备,岐京偏狭,所以在更有利于天下治理的沣(中)河附近择地建城,称为沣(中)京。武王伐纣成功之后,又在沣京的旁边修建的镐京。镐京包裹着沣京,连成一片,规模应该在数千万平米,作为天下之中,是真正的王畿之地,也可以叫都城。
沣京镐京是宗周的王城,是天下之中,是西周王权的枢纽,是西周政令发布的中心,是真正奠定了中华文明史上“礼仪之邦”美誉的大成之地,也是创下有史记载“四十年无一狱”的“成康之治”的政治美好时代。有九坛八庙,九宫八殿,宏大有序,祀天祭祖。庙堂,朝堂,部堂,学堂,政治清明。总体上可以说,以沣镐京为都的西周是中华历史上少有的治世。
不过,人的贪欲会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,文王“以六德制人妄欲”的理想在西周末期就频繁遇到了挑战。在沣镐京就出了西周的两大妄人,一个是周厉王,一个是周幽王。周厉王的乱政妄为引起了“国人暴动”,周厉王被驱逐出王城,逃到了今天山西境内,到死不能回京,死了也不被我们祭祀。他的孙子周幽王更加妄乱,最后毁了宗周庙堂,也废了沣镐京,使之付之一炬。
(三)成周洛邑
洛邑(东京)是西周建立的第三个都(京),前面说过,洛邑的建立是武王的规划,成王在位时,由周公旦督建完成的。
武王一战而剪商成功,天下归周。地域辽阔,广袤的东边需要纳入王化之地,当时武王借鉴黄帝有四都,大禹王有两都,大邑商只有一都,所以他审时度势,认为西周要治理好天下,需要三个都城,于是就交代给了周公。但天下初定,镐京建设正繁忙,无暇他顾。武王在位时间又有点短,三年而崩。所以周公在平了“三监之乱”后,没有来得及返回镐京,直接在洛邑又建一都,安顿王师,震慑东方新纳入宗周治理的广大地区。
西周的治理经过了文王、武王、成、康、昭、穆、共、懿、孝、夷、厉、共和之治、宣等十数代,到周幽王时,毁了庙业,西周殇断,镐京被烧掠,秦侯护送平王东迁洛邑。东周登上了历史舞台,洛邑正式成为东周的京都。
(四)三京规模递变与周原的文化核心地位
从三京的规模看,岐京最小,镐京最大,成周的规模从大逐渐变小,到最后的一任周赧王时,成周就只剩下王城、粮仓和宗庙了。从岐京的规模看,在太王时期规模应该不大,乃至到王季(武王追封)时期,可能就几十万平米,但是到了文王时代,规模应该在百万平以上。宗周的中京是文王时始建的,规模一开始就比岐京大,到武王修建镐京后扩大到了几千万平。岐京周原最重要的文化意义是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德治思想。经过不断发展、实践与完善,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筋骨,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脊梁。
(五)三京驻军:建制规模与战略职能
从驻军规模看,岐京二师、镐京六师、成周洛邑八师。岐京二师主要是保卫太庙、宗公、宗正,宗直等;镐京六师主要是护卫王城;成周八师是野战精锐,负责监理天下,推广王化。周朝的师按规定是每师一万人,实际上后期只有五千人,像岐京这里可能就只有三千人了。
岐京仪仗马车铜制轮胎
(六)岐京周原:中华德礼思想的摇篮
岐京是周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,而且在整个西周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信仰思想文化核心,因而也是中华文明核心思想形成之地。中华文明尚德思想的形成是《文王德经》所体现出来的,但其肇始于华夏圣祖伏羲女娲,经神农炎帝、历代黄地,到华夏圣宗轩辕黄帝一合炎赤,又到大禹王,最后在周文王时代终于大成,而道德思想正是中华文明的底色。
(七)德礼文明的深远影响:从经典思想到社会建构
西周的德礼思想使得中华文明在西周时代灿烂地盛放于世界,更长期的影响着中华广大的乡村和城市,长久的塑造着民族的心性。我们的诗文、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《易经》《道德经》《诗经》《庄子》《文子》等等,科技、数学、几何来自于墨子的《墨经》《墨辩》及周人的《周髀算经》《考工记》《九章算术》,这些经典都来自于周朝。中华广大的疆域内几千年来遵行《周礼》《礼记》,指导着人们的婚丧嫁娶等礼仪伦常。周朝的官制影响了后世的官制设置,其三正公、四辅公、六卿公、二十八司等分工职司制度,直到今天来看,依然不算过时,尤其是其分工司职制度,对治理天下事务的概括与分类治理依然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。
(八)华夏道统的奠基:西周时代的体系构建
西周是华夏道统架构体系的形成时代。华夏道统架构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集中体现。“中华道统”架构体系,既具有原生性、系统性、高维早熟性的独有特质,又具有不间断发展与传承的四大特性,这就是独立性,开放性,发展性,实践性。这些独有的特质正好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关键区别。这种不间断发展与传承的四大特性也是四位一体,一体四面,且须臾不可分离的,详细讨论参见愚“华夏道统架构体系”文章。
三、重返岐京周原:探寻文明根基与时代价值
以上我粗线条地讲了周朝三京的概况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,今天我们在岐京周原,我还要围绕岐京的历史地位、岐京的存续过程、真实的周原三个方面总结一下。
从前面的讲述中,我们对周朝的三个历史阶段、三京的建设、政治功能和文化意义有了基本的了解,综合而言,我们已经得到了周原的主要轮廓。今天中华文明走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,东西方文明的冲突表明,人类整体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关键拐点。站在周原,站在曾经创造了中华文明里程碑的重要历史节点,我们要从周原寻找中华文明新的上升养分,为人类整体的升华寻找新的力量源泉。
(一)、周原德礼文化的历史地位
岐京的历史地位,周原这片土地诞生的德礼文化,是中华文明的根基。今天我们在周原——岐京,我就想起从古公亶父、泰伯、仲雍、姬历,再下来是文王姬昌,伯邑考,太子发,周公、聃公以及文王弟弟虢公等人杰们,他们都诞生在这里并生活在这里。这里奠定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,奠定了中华文明的脊梁,奠定了中华的文脉存续。后来,即便是暴秦崛起,出现了商鞅这样的恶魔,中华文明也不至于堕落到万劫不复,不至于堕落到像查理曼的祖上:维京海盗一样吃人的时代。
从文武先圣到姜太公,再到周公,召公、毕公、都是开朝的功勋。后面才有了成康之治,给我们制定了礼约制度,使中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有了礼约文明。哪怕这3000年来,城头变换大王旗,中国的乡村依然保持着活力,依然保持着华夏人原本的生活方式,依然保持着华文明的礼仪廉耻,依然保持着华文明的骄傲。
周原这片土地诞生的德礼文化,是中华文明的根基。周原这片土地是诞生了华夏后来的筋骨,给华夏铸造了脊梁,也是华夏文化鼎立于世界,也是华夏文明到今天依然能被世界其他国家,其他邦国、其他学者、其他专家、其他的一些后人研究和膜拜的原因。我老家就是这个地方的人。有可能对这一片太过于熟悉,我不能自卖自夸,我上面说的这些话都是真心话。
(二)、岐京的独特功能与制度安排
岐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从陇山豳地出来后发展起来的,在文王时代成为当时的京,也就是文王向西边诸侯发号施令的中心。在武王剪商成功,把天下之中放到沣镐京后,这里成为周人宗庙和宗公等贵族的退养之地,直至西周结束。
周人是从这片原上出发的,最后的周人成功了以后也没抛弃它,不但没有抛弃它,还把这把这片原变成了贵族聚集的地方。周朝的制度是一朝天子一朝臣。你只要退休了,上一代天子一崩。下一代天子一继位,人家自己搭班子,上一朝的那些臣公全部都得退回来,退到哪里?退到周原这里。周天子会在这里给你封赏,以你的功劳给你封赏一块土地,是一里大呢,还是半里大呢,还是一个庄子呢,还是一个三里大的封国,让你在这里安度晚年。你的后代可以继承你这个封地,继承你的爵位,继承你活的时候的薪水。这个是周朝的制度。
(三)、真实的周原历史图景
世界对周念念不忘,那么真实的周原是怎么样的景象?我看到这里挂着国际研究中心的牌子,周朝是中华文明史上最辉煌的一朝,文王把阴阳宗给转化成了道德宗,给我们留下了《文王德经》;出现了人类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——老子的道德思想;以及道裂而为百家的诸子思想大爆发,至今为世界所仰望。在中华大地,“三千年来行周礼”,礼仪之邦的美誉贯通古今,蔚为大观。周原作为周文化的诞生之地,自然值得好好研究。
周原这片地方在周朝的时候应该是非常繁盛的,中国的很多青铜器,包括中国青铜器博物馆的,青铜器大都是周朝的,都是从这片原上出土的。这片原上住的不仅是周人的贵族,也有商人和其他圣人的后裔。在天下有封邦的,在这里都有国,他们的后代也在这边住,因为他们当年都是被分封过来的。哪怕这个院子只有长100步宽100步,这个都叫国,小国也是国。封一个国,还给封一个姓。你在这里可以和其他的贵族谈经论道,喝茶养生,司棋博弈,喝酒养性,逍遥快活。这都是你祖上给你的荫德,这都是周朝体恤功勋的方式。周人最怕的就是后来很多世家推崇的“三朝元老”这种,因为老而不死是为妖,说的是这些老臣,而不是说一般的老人。因为这些臣如果退了以后还在镐京指手画脚,那新的天子臣公还怎么干活?干不了!政令行不通!一朝天子一朝臣,他们退了后在这个地方,可以当一个逍遥仙,当一个长寿翁,当一个富家翁,在这里颐养天年。
这对政权也是好事。新的天子上位了,他有自己的卿公,三正公四辅公虽然是继承的,但也是和新天子一起成长起来的,因为他们小时候就被选送到一起学习、陪伴、成长,而且新天子可以选六卿公,其中最起码有两个卿公到三个卿公在那里控制军队,所以你看虽然西周崩了,沣镐付之一炬,但洛邑还在,天下还是周王的,所以平王还可以在那里立朝。
当然这里的二师虽说是宗正宗直管着,但实际上还是天子号令。在宗周初建的时代,周原一定是繁荣美好的、上升的,这里的二师也充满了虎虎生气。但是经过三百多年后,到周幽王时期,这一块的军队绝对变成绣花枕头了。经过了十多世,纨绔多了,吃空饷的多了,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,面对能把镐京六师攻破的戎狄,这两个师就成了仪仗队,啥都不是了。那周原这一块在西周幽王时期就成了非常惨烈的一个地方,这里的贵族最后不得不迁离了这里。这一片土地的贵族,有一些先去了洛邑,有一些逃到了山里,还有一些人逃到了其他的地方。来不及逃的或者不愿意走的就非常悲惨,宗庙的祭器,埋的埋,砸的砸,分崩离析了。随着平王东迁,这里就败落了,成了残破荒凉的故城。
四、结语:从周原汲取走向未来的文明力量
一个文明的价值,真正重要的是信仰,是我们敬天法祖的信仰,是看不见的思想、历史与文化。周原是周人兴起的原点。是太王古公亶父、是泰伯,是仲雍,是姬历,是圣王姬昌,是大公子伯邑考,是太子发,还是周公、召公、毕公、聃公等人杰,在这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根基,鼎立中华文明的高度,使之大放于天下。
这是真实的岐京周原,也是我了解的这一片土地在周朝那个历史时期的荣耀与败落过程。今天来到周原,看到这里依然保持着周人吃饭的习惯,手擀面,臊子面,保持着自己的菜系,还有自己的语言,还有自己的脾气。我认为这个地方依然还有当年周人的那一种尚德、那一种旷达,那一种忠勇,那一种大义。
这就是赫赫宗周,万邦之方!
这就是赫赫中华,万方之中!
这就是周原!
黄帝纪元4722年6月13日
西元2025年6月3日实盘配资公司查询
汉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